2023年7月7日晚,由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藏东南站”)主办的“藏东南站举办第三期晚间学术沙龙”邀请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云南大学团队在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报告厅开展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黄俊彪副站长介绍了藏东南站总体科学目标与观测任务,并且介绍了台站长期观测藏东南地区水热传输过程及其对冰川、河流、湖泊、森林、草甸等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全球变化条件下冰川消融、山地植被垂直带分布及其环境响应研究等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李维薇高级工程师做了《生物多样性明日合伙人》报告,报告从青藏高原面临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生态安全挑战、昆明城市生物多样性中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等案例进行了分享,并对这对藏东南地区开展跨学科联合科考和科普合作等进行了探讨。
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副主任丁昭莉首先基于研究所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介绍了中心的两大创新技术(单细胞组学分析和生物多样性检测)的开发和应用,着重介绍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在动物遗传发育和适应性进化方面的应用。在座的科研人员对这一前沿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交流讨论,并表示可将单细胞组学技术扩展应用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技术主管杨春燕以《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监测与评价》为题,展示了该技术中心在生物多样性监测领域的新技术,如高通量条形码、环境DNA等,及该类技术在生物多样性快速监测、入侵物种监测方面的应用案例,并与观测站交流了今后在藏东南动物多样性定点监测的合作可能。
云南大学张杰博士以“两种报春花种间生殖隔离随海拔梯度的变异及其驱动因子”为题做了交流报告。展示了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如何介导了近缘报春花物种的跨海拔梯度同域共存,尤其是植食昆虫这一常被忽视的生物因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大家积极思考,激烈讨论。
此次学术沙龙时间持续了5个小时,为二次青藏科考的学科融合、跨领域交流,为将来的研究与合作开启全新的视野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还没有账号?点击注册